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分析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11-1
上一条:国际金融危机对行业影响食品业损失可消化
下一条: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发展趋势
生意社11月01日讯
我国的粮食价格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变化着的。它的波动与国家政策、粮食供求等因素密切相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幅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标志着长期以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弱化,粮食价格开始上涨。1985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终结了长期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双轨制开始运行,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1991年及之后我国开始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并开始了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经营的试点工作,实行低保护价和销售高限价,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大涨的局面。1997年后,受宏观形势和粮食连年丰收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下降。2003年之后,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国际粮食市场供求紧张,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粮食流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我们用两个指标给以表示,一个是绝对价格水平,即历年实际价格。另一个是相对价格水平,即粮食价格指数。主要指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或粮食生产价格指数(注:2000年及以前的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为粮食收购价格指数;2001年停止编制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改编制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从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9)粮食价格震荡盘升。这个时期粮食价格的上涨背景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1979年国家对8种农副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收购价格,其中包括粮食收购价格,从而推动粮食价格水平开始步入一个上升通道之中。即粮食上涨主要是由于政府调整价格而引起的。这次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启动而进行的,它标志着多年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弱化与市场购销的开始。第二,1985年开始,国家将实行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它标志着合同定点收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的确立,即粮食商品中的一部分收购数量、方式和价格由政府确定,另一部分收购数量、渠道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调节的成份开始增多,使得粮食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导致这个时期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从绝对价格看,虽然各年份表现不一,但1978-1989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总体上逐年上升,1978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11.03元,1979年提高到12.96元,1984年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17.35元,1989年全国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涨至28.98元,1989年较1978年上涨了约162.7%。从粮食的相对价格来看,1978-1989年全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指数每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小的一年是1978年,当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0.7%,1979年由于粮食调价幅度较大,当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30.5%,为这一时期的粮食价格指数上升幅度大的一年。